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

图片

图片
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策文件 > 省政府规章/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欧洲杯足球网:印发青海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11-27 15:44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欧洲杯足球网:印发青海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

青政办〔2021〕8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已经省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1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青海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5)

(一)发展基础……………...................................................................................................………………………………(5)

(二)发展环境………………………………...................................................................................................……………(8)

1.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8)

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9)

二、总体要求…………………………………................................................................................................………………(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2)

(三)主要目标……………………………................................................................................................………………(13)

1.“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13)

2.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16)

三、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就业扩容提质………………...............................................................................………(16)

(一)推动形成促进就业政策合力………….........................................................................................……………(16)

(二)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就业………........................................................................................……………(17)

(三)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18)

(四)积极培育和打造特色劳务品牌…………………........................................................................................…(18)

四、支持市场主体发展鼓励创业带动就业……….............................................................................…………(19)

(一)优化环境鼓励支持自主创业…………………........................................................................................……(19)

(二)落实政策激发自主创业积极性……………….......................................................................................……(20)

(三)强化服务提高自主创业能力………………........................................................................................………(20)

五、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21)

(一)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21)

(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22)

(三)畅通终身学习渠道…………………...........................................................................................………………(22)

(四)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23)

(五)突出技能人才培养…………………………...........................................................................................………(24)

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能力……..................................................................................…(25)

(一)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效率……......................................................................................……………(25)

(二)着力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26)

(三)有效预防和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27)

七、统筹城乡就业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28)

(一)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8)

(二)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29)

(三)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就业工作………………......................................................................................………(29)

(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30)

八、保障劳动者权益稳步提升就业质量…………....................................................................................…………(31)

(一)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31)

(二)强化劳动保障监管力度………………........................................................................................……………(32)

(三)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32)

(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32)

九、组织实施…………………………….............................................................................................……………………(33)

(一)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工作落实……......................................................................................………………(33)

(二)加强上下联动,层层压实责任……………......................................................................................………(33)

(三)加强督促检查,做好规划评估……………......................................................................................………(33)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35)

青海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

依据国务院《欧洲杯足球网: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14号)和《中共青海省委欧洲杯足球网: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促进就业工作的综合性、基础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尤其是新冠疫情对稳就业工作产生的不利影响,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底线思维,抓住主要矛盾,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促进就业管理机制日趋完善。省政府成立促进就业(农民工)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安排部署促进就业工作,健全完善形成了“年初有安排、月度有调度、季度有分析、年末有考核”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了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稳就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健全。2016年以来,聚焦稳就业工作,不断健全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逐步构成了以省政府文件为政策主导,相关配套文件细化操作促进政策落实,覆盖城乡的普惠性政策框架,加快形成了政府激励、社会支持、劳动者勇于就业创业的新机制。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期间,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城镇新增就业31.2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66万人次,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次的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的较低水平。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十二五”末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36∶23∶41,2020年发展到26∶22∶52,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从城乡就业结构看,“十二五”末城乡就业人口比值为48∶52,2017年的比值为51∶49,城镇就业人口首超农村就业人口,且呈逐年增长之势,2020年达到61∶39。

———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2016—2020年,累计帮助9.8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85%;就业扶贫扎实推进,精准帮扶17.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超额完成转移就业10万人的目标任务;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累计帮扶16.2万人次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万人次,4398名去产能企业职工全部得到稳妥分流安置。

———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从市场主体数量看,2020年末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市场主体总量达到近50万户,较“十二五”末的28.89万户增加近21万户,增幅达7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热潮。

———劳动者素质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累计技能培训城乡劳动者50.88万人次。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6年的8.94年提高到2020年的9.7年。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36.38万人,超出规划目标3.9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17万人,较“十二五”末的8.16万人,增加1.01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

———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城乡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上涨明显,从“十二五”末的919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872元,涨幅达51%,居民劳动获得感持续增强。劳动权益保障加强,2020年底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专栏1“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指标单位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1城镇新增就业万人〔30〕〔31.2〕
2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次〔500〕〔566〕
3城镇登记失业率%<4.2<3.5
4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40〕〔50.88〕
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69.7
6技能劳动者总量万人32.436.38
7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99.17
8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5>95
9农民工工资清欠率%>96>96
1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5>95

注:〔〕内为2016年以来累计数。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

1.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为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考察青海时对就业工作提出了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为促进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定了信心。

———国家更加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产业有序向西部地区转移,加大了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帮扶等政策保障力度,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促进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就业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

———经济健康发展为就业提供保障。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育新的良好态势,伴随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区域城乡发展布局更趋科学,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稳步推进“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拓展就业新空间、提升就业质量开辟了广阔前景。

———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正在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就业”平台,持续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为实现高效、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必将推动促进就业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经济运行持续承压。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新冠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外部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各种风险矛盾交织叠加,进一步向就业领域传导扩散,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将受到冲击,可能引发劳动力市场波动,部分劳动者面临转岗下岗问题。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风险挑战明显上升。

———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从供给总量看,“十四五”期间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预计在6.5万人左右,以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中职类院校毕业生为主,规模在6万人左右。此外,每年还有3万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另外,农牧区每年约有40%的劳动力(约有75万人)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就业压力仍将处于高位运行。

———结构性矛盾问题凸显。“十四五”时期,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而劳动者自身调整属于慢变量,劳动者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劳动者掌握劳动技能供需错位,技能人才特别是工匠型人才短缺等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劳动者受就业观念影响,慢就业、缓就业问题显现,“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在一些领域表现比较明显,“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程度加深。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十四五”期间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产业发展将加速向中高端迈进,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加快,自动化程度逐渐提高,传统就业岗位供应量将面临冲击,部分行业“机器换人”加速,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加深;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就业工作既要面对初级阶段所呈现的老问题,又要应对新时期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旧矛盾的交织,使得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就业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省情、把握关键,着眼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期盼,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任务导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创促进就业工作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题,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方针,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在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合理增长中,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努力创造欧洲杯滚球平台:高质量就业岗位,以经济发展推动就业规模扩大、就业质量提升,促进充分就业。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联动,推动引导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围绕稳定和促进就业综合发力,强化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不断扶持就业新形态,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动能,打造就业增长新引擎。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

———坚持人力资源供需两端发力。一方面,要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侧结构;另一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实现高质量就业,改善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侧结构,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坚持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提高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加快实现服务供给多元化、服务过程信息化、服务机会均等化,进一步消除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健全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

———坚持普惠性与差别化相结合。既要统筹城乡就业,充分考虑地区发展差异,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完善公平普惠的政策措施,又要坚持突出重点,完善落实支持政策,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创业。

(三)主要目标。

1.“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十四五”期间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次,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务工规模达到100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城镇就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多。

———劳动者素质明显提升,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就业能力与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加适应。持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十四五”期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次(含创业培训5万人次),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城乡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42万人,其中:初级工185万人、中级工12.5万人、高级工8.5万人、技师2万人、高级技师0.5万人,技术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

———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收入合理增长。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劳动用工管理更加规范,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本遏制实现基本无拖欠。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5%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6%以上。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劳动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带动就业能力持续增强。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指导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创业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创业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劳动者创业通道更加畅通,全社会支持创业的氛围进一步浓郁,劳动者创业积极性显著提高,创业成功率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持续增强。

———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覆盖城乡的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方式更加精准便捷、供给能力更加全面高效。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提升,劳动者求职渠道更加顺畅。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十四五”末规模力争突破100家。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不断健全,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机制更加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就业援助,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专栏2“十四五”时期就业主要指标

序号指标单位规划目标属性
1城镇新增就业万人〔30〕预期性
2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次〔500〕预期性
3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务工规模万人次〔100〕预期性
4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预期性
5城镇就业占比%65左右预期性%65左右预期性
6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1.5左右预期性
7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约束性
8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稳步提高预期性
9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50〕预期性
10技能劳动者总量万人42预期性
11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11预期性
12劳动报酬占比%稳步提高预期性
1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预期性
14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96预期性
1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5预期性

注:〔〕内为5年累计数。

2.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伴随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实施就业优先和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更加成熟,社会就业更高质量更加充分,保持较低的失业水平;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统筹就业制度更加完善;与制度和省情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的能力全面提升;支持重点群体就业、鼓励创业、支持多种形式就业机制更加定型;劳动者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就业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谐劳动关系取得明显成效。

三、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强化就业影响评估,努力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容量,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高质量就业岗位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

(一)推动形成促进就业政策合力。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发挥就业目标的引导作用,统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宏观调控的重点和节奏。将促就业稳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加快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经济政策以及人才、教育、培训、社保等社会政策的配套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资金等,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实施支持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就业创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失业保险支持参保企业稳岗、参保职工提升技能政策。加快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

(二)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就业。围绕“五个示范省”建设、“四种经济形态”发展和“中华水塔”保护,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政策组合,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特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拓展就业新空间。推动数字青海建设,全面推进5G建设和在工业制造、生态治理、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度应用,打造大数据中心,加快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创新监管方式,包容审慎监管,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规范健康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开发欧洲杯滚球平台:新型就业模式。

专栏3??支持发展平台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模式

1.营造有利于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全力打造内通外联、双边多边网络交易支撑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奖补、人才引进、税收政策支持、融资担保、信贷支持、基金运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成长、发展壮大。

2.完善支持劳动者参与平台经济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劳动者依托平台经济就业创业,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优势,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关联企业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职业安全保障等事项,有针对性地指导督促产业(行业、地方)工会代表与行业协会或行业企业代表协商制定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工时标准、奖惩办法等行业规范,进一步规范各类特殊形式的用工行为。

(三)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大力发展国内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盯“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发挥投资、消费带动就业的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推动冶金建材、特色轻工业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巩固提高骨干产业促就业的传统优势。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统筹全域旅游要素建设,促进“旅游+”融合发展,开发高附加值特色旅游产品,完善生态旅游配套体系,支持旅游业发展扩大就业。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重点推动健康、文化、家政、商贸等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开发居民生活服务衍生品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不断加快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创造欧洲杯滚球平台:农牧民就业机会。

(四)积极培育和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健全完善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体系,强化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塑造劳务品牌特色文化,实现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提升带动就业创业和助推产业发展效果。对从业人员规模较大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劳务产品,抓紧确定品牌名称,聚力品牌化发展。瞄准家政养老、生活餐饮等急需紧缺现代服务业,打造高品质服务型劳务品牌。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文体娱乐、特色手工艺等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文化型劳务品牌。发挥青海拉面、柴达木枸杞、热贡唐卡、青绣等特色产业优势,培育劳务品牌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发展壮大特色劳务品牌。持续推动“青海拉面”“海西枸杞采摘”“同仁热贡艺术”“湟中‘八瓣莲花’民族工艺品”等劳务品牌提档升级,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扩大现有劳务品牌吸纳就业规模。

四、支持市场主体发展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创业环境,畅通创业通道,激发全社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一)优化环境鼓励支持自主创业。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行政审批“清单”公示制度,继续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商务领域广泛应用,优化生产许可审批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进一步打通企业投资建设堵点。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有效做法。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事通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

专栏4??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欧洲杯滚球平台:市场主体

1.完善公布省、市州、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的规定,对清单内行政许可事项,逐项明确设定依据、实施机关、许可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申请材料、适用范围、有效期限、中介服务等要素。

2.严格落实《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行之有效并可长期坚持的做法逐步上升为制度规范,以法治手段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各项改革依法有序推进。

(二)落实政策激发自主创业积极性。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聚焦第一还款来源,探索信用方式发放贷款,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网络平台创业主体、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贷款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运用“青信融”平台线上办理创业担保贷款。探索在西宁市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主办行制度。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长效机制,加大对初创实体支持力度,落实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创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快落实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鼓励科技、农牧等专业人才转变观念,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成为创业的引领者。

(三)强化服务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扩充创业培训资源,打造培训学习、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建设专业孵化机构,加强与省内外孵化机构对接合作,发展孵化机构联盟,提升创业服务能力。加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优化创业孵化基地功能,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等一条龙服务,形成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载体,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定制服务,促进创业企业加快发展。实施创新券政策,强化对“双创”项目的资金支持。开展创新型城市和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和交流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风尚,培育创业意识,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五、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

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健全劳动者素质提升长效机制,加强创新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育,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就业。

(一)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引导省内高校构建与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牢牢把握人才需求方向,增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急需专业,更新升级传统专业,统筹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培养。建立学科专业评估、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一批产教融合、高原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健全职业院校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工业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产教融合“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院校、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全流程协同育人,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组织质量评价。深化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对接生产过程,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升就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落实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人事管理政策及学生实习政策,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动校企共建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实训基地,推广工学一体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质量。

(三)畅通终身学习渠道。优化终身学习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优势,扩大群众公共学习资源,完善弹性学制和继续教育制度,提供欧洲杯滚球平台: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积极发挥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和在线教育联盟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多次选择、多种路径的终身学习机会。推动青海开放大学转型发展。鼓励高等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支持社会成员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发展。科学设置评估考核指标,加快构建全程化、模块化、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成果评价体系。

(四)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组织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0岁以下有意愿的登记失业人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领域专项培训计划及涉藏和祁连山片区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拓宽以工代训范围,创新培训方式,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培训效果。健全培训经费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大力开展订单式、套餐制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开展青海拉面、青绣等青海特色产业的专项能力培训。组织实施巾帼家政服务专项培训。加快实施高素质农牧民、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育项目。落实国家欧洲杯足球网:新职业发布制度和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公共实训能力,构筑布局合理、定位明确、功能突出、信息互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网络。

专栏5??农民工能力素质提升计划

1.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针对农民工成长为新型产业工人和乡村振兴需要劳动技能人才能力需求,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基础上,大规模开展农民工培训,加大培训宣传,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十四五”期间农民工培训目标的实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市民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

2.培育高素质农牧民、农牧区实用人才。健全培育机制,创新培育模式,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面向集体经济及合作组织带头人、农牧业企业管理者、青年农场主、返乡人员,持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培训,吸引年轻人务农创业,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3.实施农牧区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开展送培训到基层活动,重点围绕“青绣”和家政服务开展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妇女就业能力和素质。

(五)突出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技能中国—青海行动”,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更大规模德技兼备、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欧洲杯滚球平台:青海高原工匠。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招生渠道,扩大招生人数,提高技工院校学制教育规模,加快培训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加强技工院校建设,支持开展教学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专业教师培训、新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推进技工院校创新发展。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领域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加大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领域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分类推进技能评价机制改革,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建立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认定制度。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和规模。健全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省级竞赛为主体、市(州)级竞赛和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竞赛相结合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大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积极参与全国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落实《欧洲杯足球网: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引导高技能人才有序流动。

专栏6??技能中国—青海行动

1.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完善技能培养、竞赛选拔、表彰奖励等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申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实施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将技工院校纳入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平台,组织开展技工院校校长和一体化师资培训。实施技工院校师资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参加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和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

3.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培训对象广覆盖、培训类型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4.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相衔接、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公布的评价组织,对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进行考核评价。

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适应人力资源市场新变化和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健全覆盖全面、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一)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效率。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就业需求调查机制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发布、市场统计制度,加大对省内急需、需求量大或长期有需求岗位的发布力度,引导劳动力及时进行技能转换。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搭建共享发布平台,优化完善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人力资源匹配效率,服务人才流动,为企业健康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依法规范实施人力资源市场行政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就业歧视、非法职介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促进平等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行业品牌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协会发展,强化培养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和优质服务品牌。

专栏7??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1.实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计划。落实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援助计划青海项目。探索建设西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2.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养行业内有核心产品的、成长性好、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快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链条,提供丰富多样的人力资源服务。

3.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

(二)着力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服务供给,配备专人从事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并推动服务平台不断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延伸,补齐农村和基层公共服务短板,逐步建立健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市、县、乡、村五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就业服务。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进就业服务项目化标准化规范化,优化完善“互联网+就业”信息系统,加强系统推广运用,依托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金保工程”信息系统,构建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充分运用网站、移动应用、自助终端、“12333”热线等渠道,推行就业创业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办理和反馈,实现就业服务和管理全程信息化,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12333”热线与“12345”热线融合,实行双号并行。注重职业介绍与技能培训衔接,增强就业服务实效性。完善人才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示范城市、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选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典型。

专栏8??基础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1.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现有创业孵化基地设施条件,提升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2.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单位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现有公共实训基地的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

专栏9??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1.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工程。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的信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实现就业创业服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2.全面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一网通办”。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功能,打造后台统一、渠道多元、同源发布、协调联动的线上服务格局,全面支撑就业创业各项业务线上办理。

3.构建全国一体化“12333”咨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12333”全国一体化、智能化、多渠道建设,健全数据交互机制,进一步提升“12333”服务能力。推动“12333”热线与“12345”热线融合,实行双号并行。

(三)有效预防和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健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建立有关就业新形态、创业情况的统计监测指标,更加全面反映就业创业情况。按照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安排,做好就业统计调查保障工作,建立就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机制。加强劳动工资统计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完善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稳步推进省级调查失业率月度统计工作。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提升就业数据统计质量。落实多方参与的就业形势研判机制,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监测,做好劳动力市场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和劳动关系风险监测,强化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就业形势监测和分析能力,适时发出预警信息,有效预防规模性失业风险。加强规模性失业风险应急处置。落实失业保险政策,进一步畅通失业保险待遇申领渠道。引导困难企业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方式稳定岗位。对拟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指导企业依法依规裁员。

七、统筹城乡就业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

坚持城乡统筹、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和落实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措施,创新工作举措,实施重点人群就业促进计划,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牧区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妇女、青年等群体就业工作,兜牢民生底线。

(一)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完善政策措施,结合产业升级、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实施基层成长计划,统筹实施“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青南计划、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畅通基层成长发展通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实施就业见习计划,鼓励符合条件的政府投资和重大科研项目及各类企事业单位设立见习基地,扩大见习规模,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通过政府购买社区便民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开发工作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征兵工作,提高大学生征集规模特别是毕业生征集比例。增加升学机会,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做好机关、事业单位考录招聘,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最大限度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供线上线下不断线就业服务,加大对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促进就业创业。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校园延伸,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与高校校园网互联互通。

(二)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巩固城乡统筹就业成果,用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平台,健全劳务输入输出对接机制,组织和引导农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结合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加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弹性培训、上门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满足农牧区劳动力多样化、个性化培训需求,提升转移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电商进农村”培训,鼓励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把培树劳务品牌作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的重要举措,结合地区优势,培育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劳务品牌。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持续发挥劳务经纪人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领头羊”作用。统筹生态管护、乡村保洁、道路养护、水利管理、公益设施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安置,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三)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就业工作。结合乡村振兴,加强就业帮扶,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体要求,完善就业帮扶政策措施,强化政策落实服务落地,积极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帮扶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因人因需精准提供就业服务。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继续发挥就业扶贫车间等就业载体作用,在脱贫地区创造欧洲杯滚球平台: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加强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带动农牧区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

(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实施“就业援助月”等活动,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对通过市场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统筹安排使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就业,实现动态清零。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以实名登记为抓手,收集失业人员就业意愿和服务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就业帮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健全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联动机制。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优化安置方式,健全教育培训协调机制,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就业服务功能,及时提供针对性服务,实施“兵支书”培养计划和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统筹做好妇女、青年、残疾人、城市困难职工等群体就业工作。

专栏10??重点群体就业促进计划

1.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精细化、差异化就业服务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支持毕业生创业创新,常态化开展专项招聘,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就业帮扶。

2.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统筹城乡就业,落实扶持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积极开展劳务对接,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带动和劳务品牌引领作用,做好转移就业监测,促进农牧区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3.推进脱贫劳动力就业。突出已脱贫劳动力、监测帮扶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强化政策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公共就业服务站(窗口),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搭建用工信息平台,精准提供就业服务。

4.加强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健全政府推动政策优先、市场导向需求牵引、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采取政策“优先+兜底”、培训“订单+定向”、扶持“普惠+优待”、服务“线上+线下”举措,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5.推动妇女就业。深化“巾帼建功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组织开展行业女性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激发妇女创业就业活力。加强监察执法,强化政策法规宣传,依法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益。

6.做好青年就业。组织“千校万岗”等招聘活动,加强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做好志愿者招募工作服务,不断拓宽青年就业渠道。发挥“青创”品牌作用,开展“青年创业培训服务下基层”等活动,落实“助青贷”,鼓励青年积极创业。

7.实施就业援助。以失业登记为抓手,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实名制管理工作,实行精细化的分类帮扶,因人因需精准提供就业援助。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8.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八、保障劳动者权益稳步提升就业质量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劳动保障监管力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一)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统筹处理好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务派遣监管,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开展对重点行业的突出用工问题治理,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和服务。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稳妥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形势分析制度,健全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和基层能力建设。

(二)强化劳动保障监管力度。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落实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建设,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强化劳动安全保护,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扎实做好工伤预防工作,从源头上降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

(三)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特点的预防调解机制,健全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制度。发挥协商、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协商规则,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完善仲裁办案制度,提升仲裁终结率。加强仲裁标准化建设,建立仲裁办案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逐步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加强基础保障,推进调解仲裁办案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提升案件处理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当事人能力。

(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全面激发劳动者创业创新热情,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共同富裕。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评估机制,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合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完善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加强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工作,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引导。

九、组织实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工作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促进就业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欧洲杯足球网: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二)加强上下联动,层层压实责任。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促进就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和根治欠薪领导小组作用,推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职尽责。市州人民政府对辖区内规划实施工作负总责,要结合实际,围绕规划主要任务,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跟踪调度,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本规划重点任务、主要措施有效落实。

(三)加强督促检查,做好规划评估。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组织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评估,及时总结推广政策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调整及时上报省委、省政府审定。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1.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经济政策以及人才、教育、培训、社保等社会政策的配套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强化就业影响评估,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负责,各市州政府配合)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资金等,确保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实施支持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就业创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失业保险支持参保企业稳岗、参保职工提升技能政策。加快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西宁中心支行、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政策组合,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特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拓展就业新空间。推动数字青海建设,全面推进5G建设和应用,打造大数据中心,加快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创新监管方式,包容审慎监管,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规范健康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开发欧洲杯滚球平台:新型就业模式。支持发展平台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模式。(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5.发挥投资、消费带动就业的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推动冶金建材、特色轻工业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巩固提高骨干产业促就业的传统优势。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支持旅游业发展扩大就业。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重点推动健康、文化、家政、商贸等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6.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不断加快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创造欧洲杯滚球平台:农牧民就业机会。(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对从业人员规模较大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劳务产品,抓紧确定品牌名称,聚力品牌化发展。瞄准家政养老、生活餐饮等急需紧缺现代服务业,打造高品质服务型劳务品牌。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文体娱乐、特色手工艺等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文化型劳务品牌。发挥青海拉面、柴达木枸杞、热贡唐卡、青绣等特色产业优势,培育劳务品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色劳务品牌。持续推动“化隆牛肉拉面”“海西枸杞采摘”“同仁热贡艺术”“湟中‘八瓣莲花’民族工艺品”等劳务品牌提档升级,进一步扩大现有劳务品牌吸纳就业规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州政府配合)

8.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行政审批“清单”公示制度,继续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省政府审改办牵头负责)

9.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商务领域广泛应用,优化生产许可审批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省政府审改办、省市场监管局、省司法厅牵头,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人行西宁中心支行、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改革,深入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进一步打通企业投资建设堵点。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完善公布省、市州、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严格落实《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省发展改革委、省司法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政务服务监管局、省政府审改办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州政府配合)

11.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聚焦第一还款来源,探索信用方式发放贷款,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网络平台创业主体、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创业主体贷款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运用“青信融”平台线上办理创业担保贷款。探索在西宁市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主办行制度。(人行西宁中心支行、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青海银保监局,西宁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长效机制,加大对初创实体支持力度,落实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创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人行西宁中心支行、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鼓励科技、农牧等专业人才转变观念,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成为创业的引领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扩充创业培训资源,打造培训学习、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5.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建设专业孵化机构,加强与省内外孵化机构对接合作,发展孵化机构联盟,提升创业服务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加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优化创业孵化基地功能,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等一条龙服务,形成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载体,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定制服务。(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实施创新券政策,强化对“双创”项目的资金支持。开展创新型城市和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和交流活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8.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围绕“四个地”目标,引导省内高校构建与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统筹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培养。建立学科专业评估、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一批产教融合、高原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省教育厅牵头负责,各市州政府配合)

19.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0.深化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对接生产过程,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省教育厅牵头负责)

21.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落实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人事管理政策及学生实习政策,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动校企共建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实训基地,推广工学一体的培训模式。健全职业院校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工业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产教融合“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西宁市政府、海东市政府、海西州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畅通终身学习渠道,优化终身学习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优势,扩大群众公共学习资源,完善弹性和继续教育制度。推动青海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终身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增强终身学习质量保障能力。(省教育厅牵头负责)

23.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0岁以下有意愿的登记失业人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对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领域专项培训计划及涉藏和祁连山片区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拓宽以工代训范围。健全培训经费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大力开展订单式、套餐制培训。落实国家欧洲杯足球网:新职业发布制度和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公共实训能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牵头负责)

24.创新开展青海拉面、青绣等青海特色产业的专项能力培训。实施农民工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组织实施巾帼家政服务专项培训。加快实施高素质农牧民、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育项目。(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妇联、团省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实施“技能中国—青海行动”,培养欧洲杯滚球平台:青海高原工匠。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提高技工院校学制教育规模,加快培训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加强技工院校建设,推进技工院校创新发展。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领域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加大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领域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分类推进技能评价机制改革,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建立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认定制度。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和规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牵头负责)

26.健全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省级竞赛为主体、市(州)级竞赛和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竞赛相结合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大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积极参与国家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总工会、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27.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就业需求调查机制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发布、市场统计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依法规范实施人力资源市场行政许可,依法查处就业歧视、非法职介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促进平等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行业品牌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协会发展。探索建设西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市场监管局,西宁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服务供给,配备专人从事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并推动服务平台不断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延伸,逐步建立健欧洲杯滚球平台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市州、县、乡、村五级就业服务网络。实施基础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省委编办、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州政府配合)

29.推进就业服务项目化标准化规范化,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系统推广运用,构建统一规范的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12333”热线与“12345”热线融合,实行双号并行。注重职业介绍与技能培训衔接,增强就业服务实效性。完善人才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示范城市、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政府审改办牵头负责)

30.健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建立有关就业新形态、创业情况的统计监测指标,更加全面反映就业创业情况。按照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安排,做好就业统计调查保障工作,建立就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机制。加强劳动工资统计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完善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稳步推进省级调查失业率月度统计。(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31.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提升就业数据统计质量。落实多方参与的就业形势研判机制,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监测,做好劳动力市场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和劳动关系风险监测,强化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就业形势监测和分析能力,适时发出预警信息,有效预防规模性失业风险。(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司法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省通信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省总工会、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32.落实失业保险政策,进一步畅通失业保险待遇申领渠道。引导困难企业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方式稳定岗位。对拟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指导企业依法依规裁员。(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33.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基层成长、就业见习计划。做好机关、事业单位考录招聘,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最大限度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团省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4.通过政府购买社区便民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开发工作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征兵工作,提高大学生征集规模特别是毕业生征集比例。增加升学机会,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牵头负责)

35.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供线上线下不断线就业服务,加大对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校园延伸,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与高校校园网互联互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牵头负责)

????36.用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平台,健全劳务输入输出对接机制,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组织和引导农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结合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加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电商进农村”培训,鼓励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统筹生态管护、乡村保洁、道路养护、水利管理、公益设施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安置,促进就近就地就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乡村振兴局、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负责)

37.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体要求,完善和落实就业帮扶政策措施,积极搭建用工信息对接平台,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帮扶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因人因需精准提供就业服务。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继续发挥就业扶贫车间等就业载体作用,在脱贫地区创造欧洲杯滚球平台: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加强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带动农牧区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8.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实施“就业援助月”等活动,统筹安排使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就业。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有针对性提供就业帮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健全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联动机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牵头负责)

39.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优化安置方式,健全教育培训协调机制,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就业服务功能,及时提供针对性服务,实施“兵支书”培养计划和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省退役军人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40.统筹做好妇女、青年、残疾人、城市困难职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实施重点群体就业促进计划。大力宣传推广就业工作中的成功典型、先进经验,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退役军人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41.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务派遣监管,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开展对重点行业的突出用工问题治理,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和服务。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稳妥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形势分析制度,健全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和基层能力建设。(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42.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落实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劳动安全保护,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扎实做好工伤预防工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应急厅、省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

43.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特点的预防调解机制,健全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协商规则,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完善仲裁办案制度,提升仲裁终结率。加强仲裁标准化建设,建立仲裁办案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逐步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推进调解仲裁办案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提升案件处理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当事人能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负责)

44.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评估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加强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工作,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引导。(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负责)

版权所有:青海省商务厅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青海省商务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号: 青ICP备09000031号-4

青公网安备   6301040200051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6300000037

回到顶部